复旦团队:放弃清零或导致超150万人死亡!澳洲院士:建议将奥密克戎定义为“新病毒”
导读
“动态清零”着眼的是当下,呵护的是未来。
本文为医脉通编辑综合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2年5月10日,复旦大学余宏杰团队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 Nature Medicine 上发表了题为:Modeling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Omicron in China 的研究论文。
为了探索从大流行遏制阶段过渡到常态阶段的可能性,余宏杰团队开发了一个模拟新冠病毒传播的数学模型,并根据2022年上海奥密克戎疫情发展的初期阶段进行校正,从而对取消动态清零政策后的新冠疾病负担进行了预测。
数据显示,如果中国在防疫上“完全躺平”,进入对奥密克戎毒株“不设防”的状态,中国预计将面临惨重损失。预计将会有超1.12亿人感染,510万人需要住院,270万人需要住进重症监护室,以及近160万人死亡。其中,大约有3/4的死亡病例将会是60岁以上未接种疫苗的老人。
注:研究团队假设的基线情境为人群接种了加强针,但不采取更严格的非药物干预(NPI)如大规模核酸检测和出行限制,也不使用抗新冠病毒药物的情况。
研究人员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会对疫情的防控造成影响:1.疫苗接种,尤其是对6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疫苗接种;2.抗病毒治疗;3.非药物介入措施,包括关闭学校和工作场所等。
根据模型,以上三种防疫措施都能够起到遏制疫情的作用,但任何一项单独的措施都无法将奥密克戎毒株的冲击降到低季节性流感以下。只有多方案同时进行防疫,才能让奥密克戎毒株的影响下降到一个相对可以接受的范围。
余宏杰团队建议:尽快提高60岁及以上人群的疫苗接种率,并且储备充足的抗新冠病毒药物以保护脆弱人群;打疫苗发药期间戴口罩、测核酸、保持社交距离避免群聚;增加呼吸机和ICU能力并开发特效疫苗。
当前,针对新冠疫情形势及防控措施,国际舆论出现了相互矛盾的声音。一方面,世卫组织和多国卫生专家一再警告全球抗疫形势不容乐观,贸然放弃严格的防疫措施,可能导致疫情高峰卷土重来。另一方面,一些声音对中国的“动态清零”方针提出质疑,认为“不可持续”,鼓动中国应尽快改变政策。
可是根据世卫组织的评估,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新冠肺炎疫情直接或间接导致的“超额死亡”人数约为1490万,几乎是各国官方上报世卫组织统计数字的3倍。
中国是人口大国,老龄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通过余宏杰团队的研究可以看出,如果不是坚持“动态清零”政策,死亡数字会更加触目惊心。
正如知名媒体人胡锡进所说,“中国怎么做,要我们自己来研判决定。“动态清零”是一个抗疫体系,也是一种人道主义价值观,它在大方向上不可能错。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把它继续执行好,根据新情况不断探索更加高效的补充办法。”
“动态清零”着眼的是当下,呵护的是未来。
病毒学家王林发:奥密克戎应该被称为SARS-3
5月10日,知名期刊 Science 网站首页发布一则题为 New versions of Omicron are masters of immune evasion 的报道文章,主要介绍了三种新的奥密克戎亚型: BA.2.12.1、BA.4 和 BA.5。
在这篇文章中,新发传染病专家王林发(病毒学家,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新发突发传染病研究所所长)提出,根据奥密克戎毒株的免疫学特征,建议将其定义为 SARS-CoV-3,即一种与 SARS-CoV-2 完全不同的病毒。
Science 杂志高级编辑 Jon Cohen 对该观点表示赞同,他表示从血清学角度考虑,奥密克戎已经是一种全新病毒了。传统疫苗设计技术的核心就是基于病毒抗体中和能力展开,但到目前为止,通过基因分型方法带来的指导作用则相形见绌。
文章最后,来自 Scripps Research 的 Kristian Andersen 表示自己从最新的奥密克戎变异中吸取了发人深省的教训。
“虽然目前还不清楚哪种疫苗能够有效强化免疫,但我们真的需要着手去搞清楚这一点。如果我们放任病毒持续感染,并且可能每年都要感染几次,在我看来是难以接受的。”
人类与新冠病毒之间的赛跑日趋白热化,对普通人而言,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快接种疫苗,坚持戴口罩。
这场与新冠病毒的“战役”是一场持久战,丝毫不能放松警惕。
精彩回顾
➤ 医生一夜3台手术做到凌晨5点,又去参加全员核检!这种“毒鸡汤”热搜,我宁可不要
☟戳这里,更有料!